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要求和集團公司新產業轉型發展的號召,緊緊抓住中國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型的戰略機遇,依托區位、交通、設施等優勢,以信息技術和現代供應鏈為支撐,以多式聯運和鐵路口岸為特色,創新“互聯網+物流”服務新模式,打造了“十大產業供應鏈”的大數據服務平臺。2021年兗州國際陸港主要打造了智慧園區產業鏈、數字科技產業鏈、能源供應鏈、建材供應鏈、融媒體產業鏈五大產業供應鏈,積極拓展金融供應鏈,冷鏈供應鏈,房車文旅供應鏈,裝配式鋼結構、高端板房研發制造產業鏈,數字化生態農業產業鏈。
現代物流業是中鐵十四局優化產業結構、拓展新興業態布局的戰略性產業,是集團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發展現代物流業既是支持中鐵十四局建筑主業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掌控力的重要舉措,又是充分整合集團業務資源,擴張業務規模、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中鐵十四局現代物流產業要充分發揮集團稟賦優勢、整合業務資源,以組織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為動力,推動以內生發展、并購重組、戰略合作相結合的方式成長,實現高質量輕重資產結合、快速規模增長。
2020年5月6日兗州國際陸港物流園成立以來,國際陸港的發展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堅持真抓實干,以核心競爭力市場為主體,以創新引領方面為導向,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為引領,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兗州國際陸港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不斷優化選人用人機制,努力暢通員工職業發展通道,起步完成了以業績和價值為導向的績效薪酬管理體系搭建,干部人才隊伍活力得到不斷激發,全員勞動效率明顯提升,企業發展內生動能持續釋放。
(一)文化建設
1、公司使命:三年打基礎 五年成規模 十年創新高
2、發展理念:以市場為導向,以網絡為基礎,以人為根本,以發展為前提。
3、核心價值觀:企業與時代共同前進,企業與客戶共創價值,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
4、安全理念:責任心是安全之魂,標準化是安全之本。
5、人才理念: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人適其位,位適其人。
6、團隊理念:講正氣 講團結;干實事 有思想;有魄力 見行動。
7、合規理念:合規是立企之本 ,執行是興企之道。
8、文化理念:人才第一 追求一流;引領變革 正道經營;共存共贏。
(二)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
當前國際陸港物流園正處于規模急速擴張期,企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向干部隊伍要活力、向機制改革要動力。公司成立之初就逐步實現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和薪酬分配制度。
1、“去行政化”,導向企業化管理,使干部“能上能下”。
強化兗州國際陸港物流園市場主體地位,持續鞏固“總部機關化”專項治理,強化國際陸港財務剛性約束,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夯實市場主體地位等內容納入公司章程,使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適應。
牢牢牽住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這個“牛鼻子”,使之成為國有企業市場化機制的“標配”。將規范任期管理,科學確定契約目標,剛性兌現薪酬,嚴格考核退出等基本原則納入公司規章,并制定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重點明確薪酬與業績聯動的方式,退出的“底線”條件等,并且相應的制定了公司領導人員管理辦法,考核評價辦法等制度,做到有序銜接,相互支撐。
例:能源供應鏈,實行人才社會招聘,成功引入職業經理人,明確責任與考核后,已在能源供應鏈取得良好的成績。
2、“契約化”導向規范統一,使員工“能進能出”。
公司推進人才市場化能進能出考核、招聘辦法,實行內部職工、社會人員、管理人員一起公開招聘,嚴把進口、優化結構、拓展渠道,嚴格控制人才引進,著重引進高層次人才,針對每一個崗位,明確責任體系,以此抓實月度年度績效考核,實現績效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干部選拔、職位選聘、職稱評聘等掛鉤,確保人人頭上有目標、個個肩上有擔子、干好干壞不一樣,增強了員工的責任感、使命感,形成了良好的考核導向和文化。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核心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靈活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機制等作為基本原則。針對無法完成考核目標和指標的員工,實行“末位淘汰制”。通過推行全員績效考核,打破正式工、臨時工身份界限,為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提供剛性依據和標準,做到真兌現,真退出!
例:利用每月績效考核的時機,同時對所有員工進行目標考核,形成每月一張考核表、每月一張兌現表,將激勵機制縱向深入。
依據《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薪酬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一條:公司經營人員崗位工資與績效工資考核標準。
3、“市場化”導向價值激勵,使收入能增能減。
市場化運作的分配體系,推進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將員工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有效結合起來,制定了市場化績效考核體系,嚴格執行目標考核兌現,建立與勞動市場相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相掛鉤的工資總額決定機制,發揮了薪酬制度激勵作用,鼓勵收入根據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實現“能增能減”,強調以業績為導向,按勞分配為原則,做到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充分調動了銷售積極性以創造更大的業績。
例:每月進行績效考核,對每個版塊、每個員工當月貢獻值進行兌現式考核。
依據《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薪酬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一條:公司經營人員崗位工資與績效工資考核標準。
4、做實經理層成員契約化管理
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重點包括實行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暢通現有經營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身份轉換通道;按市場化方式選聘和管理職業經理人,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機制以及推行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明確責任、權利、義務,嚴格任期管理和目標考核。明確管理層成員權責清單,以固定任期和契約關系為基礎,對經理層成員任期、職責范圍、年度及任期績效責任指標、考核內容與方式、薪酬兌現、退出機制等進行了契約化的約定,強化剛性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兌現薪酬和實施續聘或解聘,推行年度績效考核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和人才內部市場管理制度,細化“下”的標準和條件,以剛性考核實現“能進能出”,以目標業績實現“能增能減”,率先在公司經理層實現“三能”機制的落實落地。
附件:1、《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薪酬管理暫行辦法》
2、《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章程》
3、《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管理辦法》
4、《園區運輸管理辦法》
5、《園區設備物資管理辦法》
6、《園區裝卸管理辦法》
2021年度主要打造了智慧園區產業鏈、數字科技產業鏈、能源供應鏈、建材供應鏈、融媒體產業鏈五大產業供應鏈,深入市場、組建團隊拓展金融供應鏈,冷鏈供應鏈,房車文旅供應鏈,裝配式鋼結構、高端板房研發制造產業鏈,數字化生態農業產業鏈。預計園區一期建成后,將充分發揮海關監管優勢,開發海關報關業務、集裝箱裝卸、集裝箱拆拼、倉庫租賃等園區內經營業務。
1.智慧物流供應鏈
充分利用現有及即將布局的鐵路專用線、江湖海碼頭資源優勢,實現公鐵水江湖海一單式聯運,縮減各類轉運審批流程,實現運輸方式無縫銜接。響應“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技術,發揮多式聯運和鐵路口岸特色。創新“互聯網+物流”服務模式,建立自有網絡貨運平臺,協調集團公司內部運輸業務需求,大力增加物流平臺的運力和規模,實現網絡運輸一體化。網絡貨運板塊已順利打造鐵建系統內第一張網絡貨運牌照,各工程公司和所屬項目部已全部在平臺開展業務,上半年完成運輸營業額1.2億元,司機注冊量已達30萬人,車輛注冊10萬余輛。
2.數字科技
充分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構建各類平臺、大數據中心,提升信息化應用效果,達到全方位監控目標,降低集成服務成本,提高利潤率,逐步夯實核心主業的行業龍頭地位。逐步豐富網絡貨運平臺等現有平臺功能,逐步拓展運維與研發,運用到智慧供應鏈、智慧物資配送、智慧交通領域、大數據平臺、信息化建設、信息安全等業務領域。大數據平臺板塊已與東營市政府平臺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東營智慧物流總部大數據平臺。另外食材APP、房車文旅APP均已上線測試,智慧園區管理運營系統進入研發階段。
兗州國際陸港自開展煤炭貿易以來,展開多種類型的煤炭貿易,如電煤、原煤、動力煤、化工煤等,秉承源頭運營模式,依托國企背景,竭力發展上下游資源,與上游兗州煤業、山東能源集團、伊東集團等大型煤礦,下游華能、華電、大唐等大型發電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并完成煤炭貿易總量300萬噸,實現業務收入30億元,與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建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取得了顯著成果,已成功打通外蒙煤、印尼煤進口通道,利用進口煤的質量、價格優勢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園區物貿體系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兗州國際陸港依托流園區的區域、物流優勢及中鐵十四局各工程項目為核心客戶、積極拓展外部優質客戶,提供鋼材、鋼絞線、水泥、砂石料、粉煤灰、礦粉等大宗物資的供應、物流組織等工作。
目前,合作上游鋼廠及水泥廠累計達30余家,服務的項目達40余個。截止至2021年底,公司建材供應鏈累計承攬建材合同量235.92萬噸、合同額11億元;累計完成供貨量40萬噸,實現業務收入3億元;以實現內部保供、降本增效為目的,保障公司內部項目供應,同時利用公司自身“網絡貨運”平臺優勢,實現“貨運分離”,進一步實現降低成本,實現采購效益最大化,同時開拓外部市場經營創效。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落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要求,緊抓中國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型的戰略機遇,依托區位、交通、設施等優勢,整合物流資源,以信息技術和現代供應鏈為支撐,以多式聯運和鐵路口岸為特色,創新“互聯網+物流”服務新模式,提供集信息、交易、物流、金融等服務于一體的物流供應鏈服務,打造智慧園區產業鏈,建立體系完善的智慧倉儲網絡、集裝箱裝卸、配送、拆拼箱網絡、貨物歸集、網絡等,將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相融合,實現物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兗州物流園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金谷路以東,兗州北站以西,西安東路以南,北環城路以北地塊。通過對物流園區的交通與功能進行分析,結合用地特征,規劃形成“一園九區”的空間結構,即煤炭作業區、集裝箱作業區、海關監管區、集裝箱拆拼箱區、綜合倉儲區、綜合服務區、公路港作業區、智慧倉儲配送區、流通加工作業區。與山東港口合作成功掛牌“兗州內陸港”成為為濟寧市唯一一家內陸港,在公鐵聯運的基礎上,與梁山港、青島港、日照港、威海港等簽訂合作協議,實現鐵水聯運。
蕪湖大盾構(碼頭)產業園位于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二壩鎮,總投資約5億元。實施“碼頭物流+大盾構裝備基地/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砂石骨料開發”產業協同的運作模式。成立大盾構技術中心,發揮集團公司在盾構裝備制造二次設計和組裝、維修、保養等方面的經驗,通過參股或控股等方式與頂尖制造商建立合作模式,積極向盾構裝備制造后配套產業和大修、維管等高利潤業務拓展,延伸大盾構品牌價值鏈。依托長江碼頭和陸域產業基地優勢,集團整合的物流資源,開展物流園建設。
濟鐵菏澤物流園區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聯合打造的魯蘇豫皖交界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鐵路物流基地,旨在成為以鐵路運輸為主導的多式聯運基地、內陸港、公路港、地區性商品車物流基地、冷鏈物流基地。規劃設置十大功能區,分別是集裝箱功能區、商品車功能區、包件貨物功能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笨大貨物功能區、冷鏈物流配送區、公路港、海關監管場站、木材市場、綜合服務中心等。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6月份與濟南鐵路局正式簽訂代理運營協議,輸出職業經理人團隊,成功實現第一個以輕資產管理輸出模式運營的物流園區。
南通碼頭基地位于江蘇省通州灣,目前正在建設配套的航運碼頭由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園區行政代管范圍面積585平方公里, 其中陸域292平方公里,海域293平方公里,遠期規劃面積987.3平方公里,定位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綠色新材料、電子信息、現代紡織和臨港物流等產業,具備承接大型產業項目的良好條件。
東營港東營港區一突堤集裝箱碼頭位于東營市,為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1個,可兼顧同時靠泊2艘2萬噸級集裝箱船,設計年運量30萬標準箱。在保持原油和礦建材料吞吐量穩步增長的同時,積極開展煤炭、金屬礦石、非金屬礦石、糧食、鹽等貨種的裝卸服務,拓寬港口為腹地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項目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投資建設,由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統一運營管理。
房山鐵路物流園是由北京鐵路局與北京市政府聯合打造的綜合性鐵路物流園,中鐵十四局集團兗州國際陸港物流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園區占地總規模350畝,項目總投資5億元,園區建設以“現代物流、智慧物流”為目標,堅持以鐵路貨物運輸為核心,以“互聯網+高效物流”為基本要求,充分發揮鐵路綜合運輸優勢,有效整合物流市場要素和資源,構建多式聯運綜合商貿物流園區。
以廣告設計制作、企業建家建線、短視頻、宣傳片拍攝制作、智慧工地、展廳、新媒體建設等為主要業務,擁有自己的生產加工車間和制作團隊,現已承攬集團系統內項目27個,與中國水利水電十一局(深圳地鐵12號線項目)、中鐵十五局(瑞金鐵路項目)、中鐵三局(保定安置區項目)、中交四公局(聊城產業園項目)、兗州區政府(新遷公安機關駐地項目和武裝部駐地項目)等單位簽訂合作訂單。同時,以讓客戶滿意為根本,以企業視覺識別系統規范為原則,出臺了高中低檔《建家建線標準化方案》供各單位參考。
伴隨著中國生鮮消費需求逐年增長,中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發展迅猛。伴隨著冷鏈物流熱度的持續高漲,中鐵十四局兗州國際陸港物流園擬依托后期設立冷鏈基地,逐步在其他省市開展布局,圍繞“規模”、“科技”、“平臺”三個核心要素,拓展冷鏈基地投資開發、運營、倉儲、配送等相關業務。根據國家新一輪的新農業、冷鏈產業鏈的政策導向,積極落地兗州國際陸港物流園冷鏈供應鏈,與先進的農副產品企業對接,在服務當地的情況下,逐步規模化、國際化,打造先進的冷鏈供應鏈。
以“合作、發展、未來”為主題,在集團公司努力發展新興業態的要求下,通過深入調研房車文旅市場,結合我企業實際,和集團公司已經批準成立南京房車分公司的機遇,以打造房車平臺為依托,對國內外房車租賃市場進行總結與規劃,探索發展新模式,搭建國內外房車租賃市場展示交流平臺,通過大屏的演示、平臺數據的分析,促進國內外的優勢互補,資源調配,打造融合康養、度假、酒店餐飲、文藝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房車文旅供應鏈。
發起物流產業發展基金,引進銀行、信托、保險、產業資本等合作伙伴,負責物流樞紐項目、冷鏈物流基地項目以及智慧物流等領域的投資,構建物流基礎設施“投建融管”小閉環的發展模式,擴大全國版圖及優化資本結構,并逐步實現多樣化收入及輕資產運營模式。
為深入貫徹集團公司發展戰略,切實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建立裝配式鋼結構及高端板房研發、制造、檢修一體化基地,建立撬裝加油站生產基地,建立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體系。
以“源頭為主,市場為輔”,以集團公司川藏線、駐濟單位為試點,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大力拓展外部市場供應。研發自主品牌、APP或小程序并進行市場化推廣運行,同時建設高標準農業產業園,打造“數字農田”,大力發揮公司優勢,打造公司品牌形象,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