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
流通,是經濟循環的“大動脈”。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現代流通體系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9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交通物流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保障。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指出,要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形成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優化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布局,加強高鐵貨運和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
青島是“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在新發展格局中,青島有著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在全國物流大通道體系中,青島又處于“青銀物流大通道”和“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的交會點,具有交通活動密集、戰略地位突出的特點。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的“頂層設計”,為青島更好發揮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雙節點”價值,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以此為指引,青島將圍繞“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緊盯“上合組織國家面向亞太市場的出海口”“國際航運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放大“沿黃流域出海口”“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兩大區位優勢,推動海陸空鐵“四港聯動”,“東接日韓、西聯上合歐洲、南通東盟南亞、北達蒙俄”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更加通暢,基本形成“內暢外聯、東西互濟、陸海統籌、智慧高效”的現代交通物流運行體系,加速構建國際型物流中心樞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綜合運輸大通道,打開青島開放“生命線”
物暢其流,才能活力涌動。國際物流大通道是開展國際貿易與合作的一條“生命線”。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大門戶大通道,大開放大合作就無從談起。青島要提升對外開放層級和水平,必須完善國際運輸網絡,持續增強國際通道的對外通達能力。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區位、物流和產業等優勢,青島在國家物流體系中的樞紐價值不斷凸顯。2018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發布《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和規劃》,規定了國家物流樞紐的6種類型和功能定位及相關建設和培育發展要求等,青島被列為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等“四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也是全國類型最全的樞紐承載城市。近年來,我市以開放為引領,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擴大投資規模,初步形成了以國際化空港、現代化海港為輻射中心,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與城市交通緊密銜接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海港、陸港、空港三位一體成為青島市物流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和載體。
目前,高效便捷通達的物流通道正加快成網。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4696.3公里,貨運鐵路營業里程263.5公里,共開行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54條、國際班列6條,國際集裝箱航線176條、空中航線203條。前灣港、董家口港均已實現鐵路進港,開行了“膠黃”“即黃”班列,在西海岸新區、膠州、即墨之間形成了“前港后站、三點支撐”的海鐵聯運格局,連接了城市內各個組團及經濟區,打通了內部物資流通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了多式聯運通道網絡。聯通前灣港和膠州鐵路中心站的集裝箱“海鐵公”多式聯運工程成為全省唯一、全國12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之一。依托青島港建設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由集裝箱航線、海鐵集裝箱班列和內陸港組成的航運物流網和陸域物流網連通。上合示范區多式聯運中心業務辦理覆蓋全國600多個站點,“齊魯號”歐亞班列“上合快線”、“日韓陸海快線”實現班期化、常態化運營,中亞班列每周開行6-7列,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物流園區接近100個。
我市切實發揮開放優勢,深刻把握疫情帶來的趨勢性變化,在穩定國際物流供應鏈方面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上半年,青島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國際班列、海鐵聯運量等均實現了難能可貴的正增長,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運輸服務保持平穩運行,有力保障了企業復工復產達產和經濟社會秩序有序恢復。
但仍然要看到,青島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還存在著一定的短板,對外通道有待繼續完善。海陸對外通達能力不均衡,海向初步形成遠近洋航線兼備、干支線配套協調的全球性航運網絡,但“一帶一路”陸路通道直通能力弱,向西腹地經濟輻射不足;港口國際中轉、采購、配送等功能薄弱;空中航線網絡有待優化,國際輻射能力弱,通往日韓以外的國際航線少,低于同級別機場,基地航空公司支撐能力也不夠強。
加速建設國際型物流中心樞紐
隨著上合峰會的舉辦,青島站在了中國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新風口上。當前,我市正緊緊圍繞上合示范區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國家戰略機遇和部署,樹牢平臺思維,突出多式聯運,融入國家戰略,推動交通物流業提質增效,加速建設國際型物流中心樞紐。
按照今年出臺的《青島市交通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我市將實施樞紐能級提升、輻射通道拓展、平臺支撐保障、產業集群壯大、國際深化合作5大行動、20項具體措施。通過內陸無水港、鐵路無軌貨場、機場遠程貨站三種模式,在樞紐之間實現海、鐵、空、公等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切實發揮交通物流的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作用。
提升樞紐能級方面,將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港、空港、鐵路樞紐,強化樞紐間協同聯接,構建便捷高效、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的國際性樞紐設施網絡。2022年,爭取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6.5億噸、2400萬標準箱。提升膠東國際機場功能定位和交通保障水平,提升航空貨運能力。推進中鐵(膠州)物流園、上合示范區多式聯運中心和董家口、即墨、黃島鐵路物流園等樞紐擴能升級。2022年,力爭上合示范區多式聯運中心作業量達到100萬標準箱;董家口港區鐵路貨運量達到1700萬噸。
拓展輻射通道方面,打造海上、冰上、空中和陸上等4條“絲綢之路”,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聯通歐亞、輻射全球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鼓勵航運企業重點面向日韓、上合組織國家增開干線航線,擴大中國北方港口航線最密集的優勢。推動中亞、中俄、中白俄、中蒙、東盟、中韓等6大國際鐵路通道建設,培育通達歐洲中部的國際鐵路新線路,打造“陸上絲綢之路”。推動周邊貨源集聚,把上合示范區打造成輻射膠東半島的國際班列集結中心。
建設支撐平臺方面,借力5G技術等“新基建”,以“大平臺、全鏈條、新產業”為指引,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加速匯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信息共享和價值提升。大力發展網絡貨運和平臺經濟,加速形成產業集聚。支持網絡貨運平臺企業發展貨運物流交易業務。加大第四方物流企業和平臺型企業的引進力度,構建“互聯網+大數據”的平臺企業生態體系。
壯大產業集群方面,加強政策創新、試點示范,培育和引進并重,推動航運、物流、貿易、金融“四驅”聯動、融合發展,打造中國北方物流產業大集群。
深化國際合作方面,加快海外布局、節點合作和服務提升,促進通道聯通、政策溝通、企業相通,通過以物流帶人流、以人流促物流的雙向互促,實現全方位的互聯互通。
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將迎來大提升
國際航空貨運一直是制約中國拓展全球產業鏈的短板之一。今年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存在明顯短板,在受疫情沖擊國際航空客運萎縮、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產業的國際供應鏈面臨極大挑戰。9月9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再次提出,要加強高鐵貨運和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這些頂層設計將為青島國際航空貨運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貨郵吞吐量在20萬噸以上的共有16個機場,吞吐量之和占全國總量的80%,是國家航空貨運發展的未來所在。青島機場2019年完成貨郵吞吐量25.6萬噸,居全國第14位,在國家航空貨運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全球航線少、全貨機數量少是國際航空貨運短板的主要表現。客觀而言,青島機場在面向國際市場的全貨機航線布局方面仍有短板,僅連通韓國、日本和美國東部,尚未覆蓋與青島外貿聯系密切的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市場,航班數量上與鄰近城市煙臺、鄭州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受制于國際貨運航線運力不足、航線通達性不高等原因,部分國際貨物轉至北京、上海等機場發運。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貨運需求持續增加。針對國內復工復產、國際防疫物資需求旺盛同貨機運力不足之間的突出矛盾,青島機場應時而動,與中外航空公司強化密切協作,在省內率先推行航班“客改貨”模式,努力化解客機運力大幅度下降的不利影響,進一步維護本地航空貨運市場供應鏈,滿足國際貨物的航空運輸需求。迄今累計保障“客改貨”航班628架次、運送各類物資5915噸,航線通達日韓及歐美地區。
眼下,青島的開放大勢全面起勢,我市國際往來旅客數量和航空貨運需求將持續攀升。未來,我市將以膠東國際機場轉場為契機,持續拓展航空網絡輻射能力,加大航權、時刻資源配置,努力增開全貨機航線及國際貨運中轉航班,加密或開通至亞洲、歐洲航線,布局至上合組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線,建立“空中絲綢之路”航線網絡。2020年,航空貨物運輸周轉量預計增長8%。2021年,計劃開通至歐洲貨運航線。2020-2022年,全貨機航線年均新增1條,2022年達到10條。
來源: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