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和便利的區位優勢,兗州搶抓“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主動求變、謀求布局,在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構筑“水陸空鐵”立體交通網,打造出兗州國際陸港這一跨區域、大型國際物流樞紐中心。
天時地利人和,催生跨區域國際物流樞紐
兗州,京滬線貫穿南北、新石鐵路橫跨東西。兗州北站是山東省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年貨運吞吐量1000余萬噸;公路密度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特別是隨著濟寧新機場、魯南高鐵站在兗州布局建設,形成了“水陸空鐵”完善高效立體的交通網。
同時,這里還是魯西南老工業基地,華勤集團、太陽紙業等規模以上企業170余家,產值1100余億元。與之相配套原料、成品的加工運輸每年也有5000萬噸貨運總量。建設國際陸港對兗州而言,既是勢在必行,更是先天使然。
“兩核、四區”讓企業“一步出國門 直通全世界”
為打造國際樞紐型物流中心,兗州編制了41平方公里的兗州國際陸港發展規劃,構建了“兩核引領、四區聯動”的規劃空間布局。
“兩核”即鐵路口岸、航空口岸;“四區”則是國際公鐵物流區、國際航空物流區、臨港經濟區、電商快遞物流區。整體規劃既包含了海關監管、保稅區、集裝箱裝卸區等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國際物流園區,同時又發揮了“兗歐班列”“兗青班列”通天達海優勢。去年11月14日,“齊魯號”歐亞班列滿載著太陽紙業1077噸紙漿從芬蘭科沃拉出發,直達兗州國際陸港鐵路專場站,而類似的鐵路運輸專列已經在兩年內運行了28列。
強化戰略支點,讓陸港“出得去、進得來、散得開”
目前,在國際陸港的輻射帶動下,京東、阿里、美的、海爾等80余家知名電商物流企業入駐園區;中鐵國際陸港物流園鐵路專用線基本建成,郵政、中通申通、中農國發等一批現代物流項目正式落戶。在疫情沖擊和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下,2020年,兗州區FDI項下實際到位外資1億多美元,增長47%,保持著強勁的開放勢頭。
今后兗州區將沿海上絲綢之路,向東加強與青島港、日照港合作,向南與中南半島國家和地區建立經濟走廊,全面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真正讓國際陸港“出得去”“進得來”“散得開”,形成“洼地”聚集效應。
信息來源: 濟寧市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