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對促進經濟高效循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山東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推動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制定《山東省“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
“十三五”以來,山東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現代物流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為全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22.98萬億元,物流業總收入完成6564.2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達1.06萬億元,與GDP的比率為1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全省綜合運輸完成貨運量31.5億噸,其中公路、鐵路、水路分別完成26.7億噸、3億噸、1.8億噸。公路、鐵路、水路完成貨物周轉量10340.6億噸公里。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6.9億噸,居全國第二位;內河港口吞吐量完成 5725萬噸。全省郵政業務收入完成524.8億元,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41.5億件。
《規劃》以推動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牢牢把握深化物流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緊緊圍繞八大發展戰略、九大改革攻堅和“十強”現代優勢產業,聚焦“降本、增效、提質”總目標,強化基礎設施,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網絡布局,推動產業融合,著力構建開放共享、安全高效的物流運行體系,集約協同、綠色智慧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和堅實有力、協調匹配的物流支撐體系,努力把現代物流業培育成為戰略優勢產業,打造創新賦能的物流經濟,為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支撐。
按照規劃,到2025年,山東將著力構建海陸空統籌、全方位拓展、多層級暢通、一體化協同的物流業發展新格局,積極創建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形成一批綜合實力雄厚、專業特色突出的物流企業和產業融合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物流集群載體,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體系基本建立,引領帶動三次產業生產力布局優化和聯動發展,努力打造面向全國、東連日韓、西接歐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東北亞國際物流樞紐和航運中心,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宗生產資料供應鏈物流中心和農產品產業鏈物流融合創新示范區。
全省物流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運輸結構持續優化,綜合運輸貨運量明顯增加,區域集散能力進一步提升,大宗生產資料供應鏈、農副產品產業鏈等重點領域物流規模實力不斷壯大,物流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網絡體系持續優化。以物流樞紐為節點、以綜合交通網絡為支撐、以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為基礎的物流運行體系進一步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補齊,網絡功能更加突出,配置更加優化,現代化多式聯運體系、高效便捷城鄉配送體系和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基本形成。
市場競爭力更加強勁。以國家物流樞紐、骨干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園區為代表的物流載體示范帶動作用有效發揮,主體企業規模實力不斷壯大,跨區域物流資源整合和載體網絡運營能力明顯提升,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物流品牌企業形成群體規模,物流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先進技術與裝備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應用更加深入,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跨境電商、“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得到廣泛應用,物流服務供給結構更加合理,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進一步降低。
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物流與石油化工、金屬冶金、商貿流通、特色農產品等優勢產業加速融合,促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高效發展的新優勢逐步顯現,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現代化國際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十四五”時期物流業發展主要指標表
類別 | 指 標 | 2020年 | 2025年 |
規模質量 | 貨運量(億噸) | 31.5 | 42 |
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 | 14.5 | 下降2—3個百分點 | |
運輸結構 | 港口貨物吞吐量(億噸) | 16.9 | 20 |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 (萬標箱) | 3191 | 4000 | |
公路貨運量占比(%) | 85 | 82 | |
集裝箱多式聯運量年均增速(%) | 10 | 10左右 | |
設施布局 | 國家物流樞紐、示范基地園區(個) | 11 | 20 |
國際貨運線路(條) | 230 | 315 | |
新增境外物流園區、分撥中心(個) | —— | 300 | |
市場主體 | 培育認定示范物流企業(個) | —— | >150 |
多式聯運經營企業(個) | 60 | >100 | |
郵政快遞 | 業務收入(億元) | 525 | 1000 |
快遞業務量(億件) | 42 | 80 | |
建制村快遞服務通達率(%) | >60 |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