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油價上漲、政府推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濟南傳統貨運物流格局正發生變革。7月6日,濟南-廣州集裝箱貨運物流班列第2000車發車儀式,在濟南董家鐵路貨運中心舉行,這標志著濟南日用百貨、飲食品等“白貨”運輸“公轉鐵”跑出“加速度”,邁出實質性步伐。
2021年,無論是山東公布的《關于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施意見》,還是《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都提出推進大宗貨物長距離運輸公路轉鐵路,也就是業內簡稱的“公轉鐵”,以降低社會交易、物流成本,推動節能減排、綠色物流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由濟南市口岸和物流辦公室、中鐵濟南局集團、濟南市財政局、濟南市交通運輸局等多部門聯合推動,山東濟鐵陸港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陸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共同運作的濟南-廣州集裝箱貨運物流班列,于2021年10月正式開始運行,這也是近幾年來濟南市首條成功運作的國內“白貨”班列。
在鐵路運輸中,日用百貨、飲食品等常被稱為“白貨”,與煤炭、鋼鐵、礦石等“黑貨”相對應,一般需要點對點、門對門運輸,因此,公路運輸以其靈活等優勢,更受青睞。
這種優勢從以濟南-廣州為代表的鐵路貨運集裝箱發送量中可窺一斑。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濟南-廣州集裝箱班列發運1324車,占董家鐵路貨運中心集裝箱發運量(5114車)的25.89%。
相比發送量,濟南市口岸和物流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翟立波更看重濟南-廣州集裝箱貨運物流班列開通運行,對濟南及周邊乃至整個山東發展的戰略意義,他在2000車發車儀式上致辭時表示,班列的開行,為濟南及周邊腹地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一條時效性更強、經濟性更好的南向物流通道。
據介紹,濟南-廣州集裝箱貨運物流班列起點為中鐵濟南局董家鎮站,終點為中鐵廣州局大朗站,主要服務于濟南及周邊德州、淄博、泰安、萊蕪、聊城等150公里范圍內企業,以日用百貨、食品、化工品、機械設備等貨物為主。自開行以來,班列發運數量不斷增長,運作質量顯著提高。
特別是面對今年疫情多點頻發、供應鏈產業鏈受阻的不利局面,濟南-廣州貨運班列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保通、保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然,這不僅打破了鐵路物流對煤炭、鋼鐵、礦石等大宗貨物的依賴,還打破了日用百貨、飲食品等對公路運輸的依賴,增強了鐵路運輸在貨運市場的競爭力。
除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濟南-廣州集裝箱貨運班列開行還有很多生態效益,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一輛柴油車從濟南到廣州1850公里、油耗38升/百公里計算,全程需消耗703升柴油,產生1.85噸二氧化碳。班列發運的2000車貨物,折算成公路運輸需使用2000輛貨車,消耗141萬升柴油,產生3700噸二氧化碳;如今使用鐵路運輸,消耗15萬升柴油,產生398噸二氧化碳。兩種運輸方式相對比,采用鐵路運輸可節省126萬升柴油,減少3302噸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濟南-廣州集裝箱貨運物流班列發車頻率為兩天一班,在途時間48-56小時,門到門時效3-4天,已實現常態化運作。翟立波表示,下一步,濟南市口岸物流辦將持續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構建更為便捷高效的鐵路物流通道網絡,努力打造立足濟南、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班列“集結地”,為濟南構建現代物流網,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強勁動力。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