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共青團適應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廣泛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等一大批青春氣息濃烈的創造性活動,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在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勇立潮頭,展現出敢闖敢干、引領風尚的精神風貌。革故鼎新,建設四個現代化,廣大團員青年勇做改革闖將,開風氣之先,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勛!
爭當新長征突擊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加快新長征步伐”的偉大號召,1979年2月,團中央明確提出了“以四化為中心把全團工作活躍起來”的指導思想。學四化、干四化成為新時期青年的主課。3月1日,共青團中央又向全國發出了《關于在全國青年中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的決定》,指明了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的重大意義和我國青年的歷史責任。各行各業掀起了比、學、趕、幫、超的熱潮。一時間,青年突擊隊、青年掘進隊、青年質量管理小組、青年安全監督崗、青年文明崗等“青”字號組織蓬勃發展起來。
各地團組織帶領廣大青年大打增產節約之仗,僅據上海、湖北、山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和鐵路系統1979年的統計,廣大青年職工就為國家多創增產節約價值19億元。農村青年個個“爭當綠化祖國突擊手”,積極參與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據1979年至1981年的統計,全國青少年僅營造“共青林”“青年林”“紅領巾林”就達2400多萬畝。1982年,全國有300萬青年職工參加了青年小發明競賽活動,創造發明成果近10萬項,把“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是中國青年運動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把經濟建設與思想建設相結合,把勞動競賽與青年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廣大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技能本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盃幃斝麻L征突擊手”活動緊緊圍繞黨的工作重心的轉變,領導和凝聚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20世紀80年代,有一句“數字化”的口號廣為傳播,那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這短短7個字可以說整整影響了幾代人。
1980年,江蘇省無錫市第三十四中學,也就是現在的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開展了一場思想美、儀表美、語言美的“三美”教育活動,之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強大的輿論熱潮。1981年2月,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等9家單位聯合發出倡議,提出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主要內容的“五講四美”活動。這一倡議一經發布,立即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和響應。
1982年4月,團中央在《關于紀念五四青年節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對青年進行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三熱愛”教育和經濟形勢教育,來鞏固和擴大“文明禮貌月”的活動成果,并強調要把重點放在基層,注重實效。不久,團中央發出的《關于在青少年中深入開展“三熱愛”教育的意見》指出:“‘三熱愛’教育是推動‘五講四美’活動深入發展的需要?!钡?985年12月,全國有98項“五講四美三熱愛”優秀青年工程受到團中央表彰。“五講四美三熱愛”成為20世紀80年代人人耳熟能詳的口號之一。
1981年2月,團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的通知》,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福建三明化工總廠陳金剛“學雷鋒小組”就是在這個活動中涌現出的典型。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也更加豐富,特別是黨和國家提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超越了“五講四美三熱愛”的范疇,是更高維度的實踐要求。但是,作為具體的行為指導,“五講四美三熱愛”對于培養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文明養成,仍然可以發揮具體而微的作用,是不會過時的。
努力培養“四有”新人
1980年5月26日,鄧小平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題詞,勉勵少年兒童“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在1985年3月的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思想。
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把培養“四有”新人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1985年召開的共青團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關于動員和帶動全國各族青年在“七五”期間建功立業、做四有新人的決定》,提出中國青年的光榮使命是高舉改革的旗幟,創四化大業,做四有新人。1988年的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提出,要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努力培育“四有”新人。此后,一系列圍繞培養“四有”新人的活動陸續開展起來。
1984年8月,團中央成立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簡稱“全國少工委”)。全國少工委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思想,通過開展“創造杯”競賽活動、“達標創優”活動等,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共青團為培育“四有”新人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動,培養了青年人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促進他們學習和掌握現代化科學知識,腳踏實地地在崗位上立功成才,幫助他們把遠大理想同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在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希望工程點亮希望
在黨的領導下,從1989年開始,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啟動了希望工程。1999年以后,希望工程逐漸由救助失學兒童轉向對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希望小學由硬件建設逐漸轉向軟件建設。2007年5月,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對學生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自此一系列公益服務項目出臺。
2019年,在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希望工程,強調讓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系。進入新時代,共青團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黨的十九大以來,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貧,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開展“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10萬+行動”,將“三區三州”等重點扶貧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作為主要資助對象,開展幫扶工作,精準資助困難學生。
截止2020年,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捐贈收入175.8億元,資助困難學生639.7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593所。一筆筆善款匯聚成一股股暖流,將貧困家庭的孩子們送到了夢寐以求的學校,點亮了無數青少年的人生,改變了無數孩子貧窮的命運。他們的成長,見證了中國式扶貧脫困的奇跡。
青年志愿者在行動
1993年12月,團中央十三屆二中全會通過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我國青年工作戰略發展規劃》,決定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并把這兩個工程作為團的青年工作再上新臺階的突破口。青年志愿者行動是“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的首推實施項目。
1993年12月19日,團中央和全國鐵道團委組織2萬余名鐵路系統青年志愿者,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活動,拉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帷幕。這一活動的開展讓很多青年自愿加入志愿者的隊伍中來。
1999年初,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青基會等單位發起了旨在動員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保護母親河行動”。“5元捐植1棵樹”“200元捐植1畝林”“200元捐建1畝坡地改梯田”,這是“保護母親河行動”的資金籌集方式。從2001年1月起,“保護母親河行動”以“小事做起來,保護母親河”為工作重點,由單一地發動青少年轉為以青少年為主,牽動社會公眾和團體廣泛參與。2005 年“保護母親河行動”榮獲聯合國首屆“地球衛士獎”。
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組織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簡稱“西部計劃”),截止目前,累計招募派遣41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及在讀研究生,深入基層開展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務。2021年,共有來自2300多所高校的18萬余名應屆畢業生及在讀研究生,報名參加西部計劃,接力奉獻祖國西部基層建設。
此外,團中央聯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實施了暑期大中學生志愿者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在每年暑期都動員百萬余名大中學生深入農村貧困地區、受災地區,開展掃盲和文化、科技、衛生等志愿服務。?
青年志愿者在行動,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拼接出建設祖國的美麗畫卷。這些志愿者以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弘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樹立社會新風、提高公民素質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青年文明號
1994年4月8日,在首都國際機場停機坪上,團中央與民航總局首次為民航系統的青年文明號先進示范單位授牌,從這一天開始,這項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拉開了序幕。
在各地、各部門和廣大職業青年的積極參與下,青年文明號活動得到充分發展,逐漸成為全國范圍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活動覆蓋的行業由最初的8個擴展到30多個,從“窗口”行業逐步拓展到服務行業、重點建設工程。截止1998年7月,全國有5000多萬名青年投身于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中,涌現出各級青年文明號9萬多個。
20多年來,青年文明號始終以各行各業的職業青年集體為創建主體,始終秉持“敬業、協作、創優、奉獻”的理念,弘揚職業文明、培育先進集體和優秀人才,在引領時代風尚、推動行風建設、助力青年建功、服務群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有效助推了中國青年職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大潮中,立足本職、精耕專業、服務社會、創業創新,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素質提升、價值展示的多重收獲,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文明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中國青年創業行動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隨著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下崗職工逐漸增加,青年的就業和再就業需求極為迫切。共青團根據中國改革開放這一階段性特征,于1998年推出了“中國青年創業行動”計劃,把“下崗青工創業行動”作為這一活動的主體。
針對就業技能的缺乏,各級團組織利用團校、青少年宮、青年科技圖書站等團屬陣地,并依托職業教育學校、高等院校等建立了各類青年再就業培訓基地3600多個,對近150萬名下崗失業青年進行了實用性、操作性強的技能培訓。培訓后青年的上崗率達到了60%以上。
此外“中國青年創業行動”把幫助大學生創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2003年7月,團十五大提出要促進青年就業創業,抓好就業引導、就業培訓、就業服務等環節,鼓勵、扶持青年創業,協助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根據這一指示精神,2003年11月,團中央、全國青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共同倡導發起“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2004年4月,團中央、全國學聯啟動“大學生就業見習行動”。
2007年12月,團中央又發起“百城萬企進校園”活動。2010年5月,團中央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聯合推出“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聯合開展“見習助就業·牽手畢業生”“MM 百萬青年創業計劃”等活動。各級團組織通過“見習基地進校園”“見習基地進技能培訓機構”“見習基地進人才市場”等有效形式組織青年見習,還通過網絡平臺、熱線服務等形式不斷拓寬見習渠道,提升對接效率。
服務農村青年創業,2009年,團中央全面啟動實施“共青團百萬農村青年培訓行動”。與中國銀監會聯合出臺文件,為農村青年創業在小額貸款方面給予便利;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青春建功新農村就業創業培訓項目”,還授牌并公布首批1000個左右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及其對農村青年的崗位需求,為農村青年創業創造條件。
通過整合體制內資源和社會資源,共青團切切實實地多方位、全方面助力青年創業。在時代大潮的引領和共青團的全力推動扶植下,有創業意愿的青年越來越多,青年創業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
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