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潮中,內河航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
2025年1月20日,山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會議上,山東省人大代表、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濟寧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發展新能源船舶產業,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和導向,順應綠色低碳智能轉型趨勢,可以優化運輸結構調整,推動降本降污增效,當前的內河新能源船舶產業發展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船舶制造與內河運輸發展緊密相連。當天,山東省省長周乃翔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4年山東內河航運吞吐量超過1.2億噸,2025年應加強內河航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張廣宇認為,放眼全國,內河航運市場潛力巨大,但船舶制造卻面臨諸多困境,模式與工藝落后,缺乏標準,污染與危險性問題突出。而山東船舶工業及配套產業基礎雄厚,在內河船舶工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山東應搶抓風口,將內河新能源船舶產業納入省級戰略新興產業,在政策、配套基礎設施、資金、人才等方面加碼發力,全力打造全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示范區。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依靠京杭大運河從煤炭成功轉型港航物流的企業,濟寧能源集團在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領域率先破局,承建了中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下稱“新能基地”)。從濟寧能源集團的創新實踐,到山東全省的戰略布局,一場關乎內河航運未來的變革正悄然展開。
山東省人大代表、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受訪者供圖)
內河船舶的山東樣本
“一艘船的建造,需要螺旋槳、閥門、甲板機械等84個制造業協同配套,可帶動全省超100億元的產業項目。”張廣宇表示,依托山東省港航、船舶工業及產業配套等資源優勢,可以吸引船舶動力集成、配套件加工、甲板機械制造等產業向智能船廠集聚,打造研發、設計、建造、配套、運營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產業集群。
濟寧位于京杭大運河常年通航的最北端,內河常年運行船舶達10000多艘,這些船只多屬于老舊雜散營運船,缺少標準化的規格。船舶排放標準較低,污染嚴重,載重噸位也較小,而且船齡一般都在10年到15年以上,亟需升級換代。
隨著港口的發展壯大,2022年濟寧能源集團投資約50.3億元承建了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該基地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電能等新能源船舶制造和船舶修理等業務。
“像造新能源汽車一樣造新能源船舶,這是濟寧能源提出的‘數智化造船’新理念。”張廣宇介紹道,船舶制造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同工種協作生產,工人在河灘上圍著一艘船作業,造完一艘才能造下一艘,要想提高效率只能靠人海戰術。
為此,新能基地借鑒了汽車生產流水線和海船建造模式,把造船分為4個車間,在各個車間進行流水線生產,再將造好的一個個模塊,運到船體搭載平臺進行組裝,繼而進行船體、涂裝、舾裝一體化、批量化作業。這種方式具備同時建造10多艘新能源船舶的能力,并且效率是傳統造船的兩倍。
相較于傳統內河船型,新船型船阻降低6%,能效提升3%,自重減輕5%,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將降低90%以上,碳排放下降20%以上,節能程度達到綠色船舶最高級。
除了低碳環保,新船型在運輸成本方面也有明顯的競爭力。同等噸位的LNG船每百公里為3450元,比柴油船的每百公里3750元可節省300元,從濟寧龍拱港到江蘇太倉港,LNG船單趟可省5000元,一年可節省約10萬元;純電動力船能源成本每千公里只有7500元左右,還不到LNG船的一半。
新能基地設計具備年建造1000噸—5000噸級內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裝100艘的生產能力。目前已接訂單100艘,2025年開工160艘,2026年將達產240艘。
張廣宇表示,目前,新能基地正在研發LNG、電、氫、甲醇、氦等新能源動力船;同時,智能駕駛、智能機艙、智能貨控、智能能效、智能感知等智能系統也將逐步應用到這些船型上。
山東應怎么做?
張廣宇談到,中國內河現有船舶10.66萬艘,京杭大運河流域有4.5萬艘。其中,大運河濟寧段有7400多艘船舶,但這些船舶多為老、小、舊、雜、污,約10%的船舶需要更新換代,相關市場規模超千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船舶制造向海圖強,反觀內河船舶制造卻存在模式落后、工藝落后、沒有標準、污染嚴重、危險性高等問題,現代化、規模化的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企業較為稀缺。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內河航運發展,廣東、湖北等多地已掀起內河船舶行業“綠色浪潮”,在提升內河航運能力、推動內河航運綠色發展方面加碼發力。但目前,中國內河船運尚未形成規模體量。
在張廣宇看來,山東在內河船舶方面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產業規模與集聚效應顯著。目前,山東已形成青煙威船舶海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長江以北最大的內河船舶產業集群——濟寧內河船舶產業基地,船舶工業及配套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集中度高,協同效應強,能夠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
此外,山東發布了《山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方案(2025-2035年)》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構建內河新能源船舶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力爭到2025年,內河船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50%左右。
張廣宇認為,當前,中國新能源船舶潛力巨大,山東要搶抓風口,加快布局內河新能源船舶產業,將其納入山東省級戰略新興產業,以政策支撐培育內河船舶新質生產力,加快壯大規模,延鏈補鏈強鏈。
“在強化組織領導方面,山東應成立省級內河新能源船舶產業工作專班,統籌協調推動產業發展。”張廣宇建議,此外,山東應配套出臺適配山東實際的老舊營運船舶更新換代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內河新能源船舶《修造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分細則》《建造檢驗標準》《內河船最低安全配員標準》等制度,強化產業引導。
“只有在這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才能有效提高船東更換新能源船舶的積極性。”在出臺扶持政策方面,張廣宇表示,為了引導內河綠色航運新風向,山東應進一步加大新能源船舶運費補貼、優先過閘、免費過閘、優先停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同時,山東應將濟寧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及配套基礎設施、新能源航運企業納入山東省技改項目導向目錄等,在貸款貼息、股權投資、出口獎補、資金專項及資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指導濟寧參與國家和省科技專項及標準制訂,推動濟寧內河新能源船型入選國家和省船舶標準,打造國家級示范基地和交通強國專項試點。
內河航運未來的需求在加大,需要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在強化人才培育方面,張廣宇建議,山東應支持以濟寧港航集團為主體,成立內河船員培訓中心,申辦內河船員培訓資質;加大LNG動力船、電船等特培船員隊伍培養力度,滿足內河新能源船舶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剛性需求。